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26章 汉儒 下(1 / 4)

不管怎么说,儒家在汉朝得到了极大地发展,尤其是韦贤的儿子韦玄成在汉元帝时期又做到丞相位置后,时人有谚曰:“遗子黄金满籝,不如教子一经”。

这个“经”,仅指经过官方认证的儒家经典,分别是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五经。

这五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,多有失散,汉武帝时被收录为官学的五经,只是儒士们口口相传,用汉朝官方字体隶书抄写记录下来的五经,也就是常说的今文经。

既然是口授笔抄流传下来的,自然难免有讹误的地方,不同的人在传授过程中又加入了自己的见解,因此今文经又衍生出了不同派别的经书传承。

如《易》有:施氏《易》、孟氏《易》、梁丘氏《易》、高氏《易》、京氏《易》共5种;

《尚书》有:欧阳氏《尚书》和大小夏侯氏《尚书》共3种;

《诗》有:鲁人申公所传《鲁诗》、齐人辕固生所传《齐诗》、燕人韩婴所传《韩诗》共3种;

《礼》有:大小戴氏所传的《大戴礼》、《小戴礼》和庆普所传的《庆氏礼》共3种;

《春秋》在今文经中有:严氏和颜氏传承的《春秋公羊传》,以及瑕丘江公所传的《春秋谷梁传》共3种。

除了这17种流派较大的今文经外,汉武帝末年,鲁王刘余在拆除拆除孔子后代住宅的时候,在夹壁中得到了一批被藏起来的经书。

此外,河间献王等人也陆续了发现许多战国时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,但这些旧籍都是用六国古文书写的,其篇章内容与口口相传的今文经并不完全相同,这样一来又产生了古文经学。

儒家是最喜欢维护正统的学派,怎么能容许对同一部经书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内容和阐释流派呢?

于是今文经与古文经之间,以及今文经内部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斗。

本来按照儒学尚古仿周的传统,理论上越古的书籍记载应该越正统,但今文经需要维护的是官场仕途的“正”,官方博士地位的“正”,自然不愿将儒家经典的“正统”拱手相让。

直到光武中兴以后,最终确定了五经中《易》有施、孟、梁丘、京氏,《尚书》欧阳、大小夏侯,《诗》齐、鲁、韩,《礼》大小戴,《春秋》严、颜,共十四家博士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